未来触手可及,城市革命从“头”部发生
好莱坞的很多电影,如《机器公敌》、《少数派报告》……曾想象了未来拥有“大脑”的城市是什么样。人类的预见性是如此神奇,因为其中的一些黑科技我们如今已经触手可及。
关于中国智慧城市的最新规划是,三年时间做到万物互联、万物感知,更具体一点就是1个号码走遍全市,1张图全面感知,按1个键可了解全局。
提出这个规划的是深圳,深度参与深圳智慧城市构建的有中国平安。如果你了解IBM关于智慧城市的整体构想,那么遍览中国企业,分析看一下它们的业务模块,很简单就能得出一个结论:平安或许是最接近智慧城市构想的中国企业。
中国城市和企业走到今天,一方面是缘于技术的跨越式进步,另一方面则是被逼出来的。因为,按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中国城市沿着工业时代的老路进化已经走到了尽头。唯有求变。
01
中国城市赶英超美,只能靠技术革命
“我们绝不会重复资本主义犯过的错误……”
这句话曾出现在上世纪中学地理课本“人文地理”、“社会地理”部分,它针对当时已经初步暴露出来的污染、环保、城市病等等,但到1990年代末的时候,新课本就没有了这句话。
删掉这一句,从一个侧面解读:中国人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中国不但重复了先行者的错误,而且由于走得太快,我们遭遇的问题比任何一个发达国家曾经遇到的要麻烦得多。在发展上,中国确用了二三十年时间走完了别人上百年走过的路,但在遇到的问题上,亦然。
以城市病为例,发达国家的城市病是不同发展阶段按顺序发作,举个城市污染的例子:1920年代,粉尘污染;1940年代,光化学污染;1960年代,PM2.5污染;1970年代,拥堵、噪音污染……中国呢,三十年时间集中了所有妖魔鬼怪。
所以,中国城市治理、升级难度之大,世所罕见。拿北京和世界一些治理得比较好的大城市做一个对比吧——
- 北京和纽约无论核心区、拓展区还是大都会圈,人口密度差不多,人均GDP差着十好几倍,纽约的环境质量比北京好得多;
- 北京和东京汽车保有量接近,面积是东京的8倍,人口是东京的2倍,每天汽车上路还限号,结果北京动不动就变“堵城”,东京却很少出现马路上车开不动的情况;
- 北京和柏林,柏林比北京传统城八区小三分之一,这两个城市年降水量差不多都在600毫米上下,柏林边上有一条河偶尔漫漫堤,不过要想在城市看海的话,在北京比在柏林的机会大得多;……
上述问题还只是小节,充分体现城市现代化的公共服务、行政效率、医疗水平、人性化理念……中国城市的差距就更大。
比如中国城市拥有全世界最多的残疾人,但是在街上几乎很少看到,有很多专家写文章说,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城市设计对人极度不友好,他们出一趟门实在太难、太辛苦。
中国改革开放后流传着一句老话说:发展中的问题发展中解决。但中国城市遭遇到的问题,如果遵循传统路径解决的话,恐怕很容易让人心生绝望。
曾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在经济上追赶上发达国家节省了多少时间,那么在后现代阶段治理时,包括城市病,就要准备用同样多的时间。
幸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中国的城市发展在其遭遇瓶颈的时候,恰好遇到了信息技术革命进入下半场。新兴技术在中国诸多行业的爆发,为中国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实现弯道超车提供了极大可能。
02
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骨感的
从以下数据,我们就能感受到“智慧”二字对中国城市的吸引力。
截至2018年3月,中国已经通过了两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第一批90个,第二批103个,总计193个。除了国家批准的,准备自己动手开建的还有三百多。
观察193个贴着国字号标签的城市,其智慧城市方案最终归集到四家企业身上:阿里巴巴、腾讯、华为、中国平安。原因无它,都是当代中国信息化转型的领先者。
“智慧城市”是IBM的一个“实验室概念”,意在通过综合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整合信息资源、统筹业务应用系统,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新模式。该模式需充分借助物联网、传感网,涉及到智能楼宇、智能家居、路网监控、智能医院、城市生命线管理、食品药品管理、票证管理、家庭护理、个人健康与数字生活等诸多领域。
IBM最早布局智慧城市是在1953年,其最早的应用,今天的中国人可能会不屑一顾,就是用电子订票系统(Sabre)替换了美国航空的纸质系统。Sabre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民用计算机项目,它采用新技术重构了整个行业。
新世纪,IBM推出的智慧产品是沃森(Watson)。主要应用在大气污染防治、智能交通、智慧金融等领域。
了解了“智慧城市”的概念和最初行动,是不是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今天中国人用手机正在做的很多事情:购物、支付、缴费、医院挂号、政府预约……原来都属于智慧城市的范畴。那中国不是已经遥遥领先世界了吗?
然而,遥遥领先的依然是发达国家。
2018年3月,英国市场调研机构Juniper Research发布了全球最智慧的城市前二十名榜单,这份榜单从出行、医疗、公共安全和工作效率四个方面进行评定,新加坡拔得头筹,伦敦、纽约和旧金山紧随其后。
中国排名最高的城市是无锡,银川的上榜也出乎意料,这让杭州的20名也显得黯然失色。看了这张表,对前文提到的北京为什么落后于纽约、柏林、东京有更精确的认识了吧,人家的智慧程度远远高于北京。
中国的智慧城市见诸官方正式文件是在2012年,那一年住建部发布了《关于开展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
不过,只要你想想看,你最早的淘宝购物是在哪一年,第一笔移动支付是在哪一年,第一次刷脸是在哪一年,第一次使用手机买保险是在哪一年……你就明白在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代,政府大多时候是后知后觉者。
03
谁更会建设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在当代中国的发展、建设上当然更具时代意义,智慧城市和传统挖了建、建了拆就能制造GDP完全不同,它要求的是自上而下的大视野,自下而上更精细化的治理路径。
平安智慧城常务副总经理胡玮归纳出中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几大误区:
一是概念模糊,以为智慧城市就是广铺摄像头、简单的电子政务或数据整合;二是各自为政,缺乏整体规划,容易一哄而上;三是脱离实际,容易重复建设和浪费……
这些误区归结起来就一句话,我们的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设计”,有技术少服务没“智”疗真正的痛点。而摆脱误区最好方法,莫过于吸纳建设智慧城市一线企业的智慧,毕竟长期在水里的人才能更好地去搏击风浪。
深耕智慧城市建设的平安就有两点非常明显的优势:
1. 业务板块和技术覆盖全面,方案有“顶层设计”味道
对于智慧城市的建设方案,平安提出1+N的构架——即1套“智慧城市云”平台,集成平安全球领先的创新科技,有力支撑N个智慧城市板块,包括智慧政务、生活、安防、交通、口岸、金融贸易、财政、教育、医疗、房产、环保、养老等,均是与社会民生息息相关、与平安主业紧密结合的服务领域。
平安为何敢于提出这样全面的框架,有心人如果愿意研究一下平安的业务板块,就会发现它已经先天地在诸多关键领域完成了和智慧城市的对接。
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在个人金融、保险、医疗、政务、房产、车辆、环保等诸多垂直的细分领域,平安有陆金所、金融壹账通、平安好医生、平安医保科技等知名的子品牌,它介入的程度更深、更专业。
拿最核心的智慧财政和智慧医疗这两个领域讲,平安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 在广西南宁,“智慧财政”上线半年来,累计为南宁市融资企业节约成本1.29亿元,成交产权投资项目近9亿元,溢价超过20%;
- 在重庆,227家公立医院实现医改监测;平安智慧医疗开发的流感、手足口预测模型,可以提前一周预测传染病情况,准确率达90%;慢阻肺筛查模型准确率高达92%。
除了业务上的全覆盖,技术上平安依托智能认知、人工智能、区块链和云科技四大核心技术,早已领跑AI潮流。
- 论用户数据,“平安已经积累了30年的业务数据,覆盖8.8亿的人群,人均3300个字段信息,近80%的客户可进行画像。”这是让任何科技企业都羡慕的核心资源,有这些数据,平安的“智慧”就能让人显示出让人叹为观止的细节。
- 论科技研发,仅举一个例子,在微表情识别领域,平安的技术属于国内领先。金融壹账通Gammalab在今年5月获国际情绪识别领域的权威评测OMG微表情识别竞赛排名榜第一,它击败的就是腾讯的一支研发团队。
- 论应用,平安的实际应用场景涵盖的范围更广、领域更多。
在英国《经济学人》4月某期杂志的“人工智能”专题文章中,其开篇引用了平安应用人工智能新技术的案例。文章称:
用户通过平安旗下的App申请贷款时,潜在借款人需通过视频回答关于其收入和还款计划的问题,平安的后台系统可以通过监测50多种细微的表情来判断他们是否在讲真话。
平安的金融服务云平台已建立覆盖银行、保险、投资三大行业和销售、产品、风控、运营、科技五大板块的业务模式。数量上,截至2018年第一季度,金融壹账通已为478家银行和约2000家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服务,覆盖了中国88%的城商行和50%的直销银行。
2. 人性化服务经验丰富,“智”疗城市痛点无死角
人的需求往往具有随意性的特点,这是数据很难及时反馈出来的。
城市治理的每一场景,都要面对具体人琐碎,个性化,带着情绪的需求。只有做过饮品店的才知道,冰和无冰两个选项,根本覆盖不了用户对一杯饮品的要求。御宅程序员建构的框架,很容易达到足够的条理化,却很容易遗漏人情。
和新兴的科技企业相比,平安在人性化服务方面更胜一筹。比如,平安人寿在全国拥有42家分公司(含7家电话销售中心)及超过3300个营业网点。如此丰沛的线下服务经验反哺到线上,“数据+专业人才”的匹配就成就了平安人寿的“智慧客服”。
这一技术运用了生物认证、人机交互等AI技术,可支持包括保单贷款、生存金领取、保单信息确认和受益人变更、理赔等所有保险业务在线完成办理。看这对痛点全覆盖的选项,就不由得发出感叹:太懂人了!
城市是以人为本的。智慧城市的一切科技的出发点也必须以人为本。
对于城市生活而言,便利只是起点,美好才是终极追求。只有最了解人的需求的全面服务商,才能真正贴近生活的终极追求。
从一定意义上讲,一个长期服务于人的直接需求的企业会比市长更了解一个城市未来应该是怎样的,甚至比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更了解他们未来的需求,他们寄予未来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