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快速注册

马斯克会推倒Facebook的多米诺骨牌吗?

作者:一千二百字 时间:2018/04/01 阅读:3631
根据过往经验,互联网圈里再大的事,一般一周之后就会被舆论淡忘,或者被另一件大事冲淡,Facebook这次“破例 […]

根据过往经验,互联网圈里再大的事,一般一周之后就会被舆论淡忘,或者被另一件大事冲淡,Facebook这次“破例”了。现在距离“泄露门”被曝光快两周了,外媒仍在持续跟进“讨伐”它,即便在扎克伯格致歉后。特别是路透、FT等欧洲媒体,咬住不放。

大约一周前,马斯克关闭了Tesla和SpaceX在Facebook上的官方账号,以此抗议Facebook对待数据的态度。库克也在接受采访时跳出来说,苹果就不会这么干。库克还是省省吧,最近的“用户iCloud被入侵”一事还没洗白呢。话说国内互联网公司出丑后,竞争对手一般会搬小板凳看笑话,不太会火上浇油,看来美国同行之间怼起来狠多了。

Mr.Key不想再谈论事件本身或八卦话题,想冷静地聊聊Facebook的业务模式和商业根基是否会因这次“丑闻”被动摇,尽管它现在仍非常庞大。

展开剩余83%

与谷歌一样,Facebook的营收根基是在线广告,它对广告的依赖比谷歌更高,几乎除了广告没有其他赚钱能力了。一般,靠在线广告赚钱的大公司就像收地租的地主,躺着赚钱。这个圈子里可能很难找到毛利率比广告更高一个层级的业务模式了,70%上下的毛利率轻轻松松。

这是一个具有先发优势的行业,谷歌早期的算法PageRank在同行中独树一帜,由此建立起搜索引擎领域的霸主地位,逐渐垄断市场。在马太效应下,这个超级平台就像黑洞一样源源不断地吸引全球广告主做投放,Facebook也是同理。另一个具有明显先发优势的领域是云计算,看看AWS、阿里云,早起的鸟儿有食吃。

很多人之前分析百度在BAT“掉队”的原因时认为,百度早期靠在线广告躺着赚钱太过安逸了,移动端脚步慢了。类似的,Facebook虽然抓住了移动端,但没有开源出其他商业模式,导致营收结构太过单一。相比同级别公司,苹果、亚马逊、阿里巴巴、腾讯都不是“一招鲜吃遍天”的营收结构。

这时双刃剑的效果就凸显了。丑闻曝光后,Facebook的市值在短短数日内蒸发了600亿美元,它之所以没有任何抵抗能力(最近股价虽有反弹但没有明显持续涨势),正是因为这次的5000万用户数据被第三方政治分析公司窃取后,戳中了Facebook的“七寸”,不仅是形象损失,还直接打击了它的商业模式。

一般,在线广告分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前者没什么可说的,品牌商来投放就是了,跟在报纸、电视上投广告没什么本质区别。效果广告看重的是收效、回报、追求的是精准。精准的根基就是用户数据,谷歌知道你想找什么,Facebook知道你是谁,这是它们具有广告精准触达能力的基础。

数据的确是互联网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之一,因为在线化,它们能比线下企业轻松一万倍地去收集用户数据,并持续追踪数据。但从趋势上看,这种模式受到的挑战会越来越大。

Facebook去年说,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去识别那些可能有自杀企图的人,并借助专业机构实施干预。客观说,这并不“恶”,但这项在美国行得通的做法换在欧洲却是违法的,因为欧洲相关法规禁止通过扫描邮件等方式建立用户的精神健康画像。

欧洲对数据隐私的敏感度应该是世界上最高的,Facebook没少因此在欧洲受罚。之前谷歌街景在德国取景时,一些德国居民认为将自己的房屋图片上传到网上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尽管谷歌会自动模糊掉照片中的人物、门牌号等可以辨别身份的细节,但谷歌的德国团队还是根据当地人的要求将拍摄到的三成左右的房屋打上了马赛克。

谷歌地图拍摄车进入以色列

《谷歌:未来之镜》一书的作者、德国人托马斯·舒尔茨认为,德国人对个人数据和隐私的敏感源自“东德时期”的高压监视给民众心理构成的伤害。去年冬天我在德国采访时,当地人曾提醒说,记者的街拍照片中如果出现普通市民,需要对方签字授权后才能刊登,否则是违规操作。

从这几天欧洲媒体持续表达应严格限制Facebook数据追踪与使用权限的舆论看,美国互联网巨头在欧洲的日子并不好过。欧盟制定的《一般数据保护条例》(简称“GDPR”)今年5月将生效,总体上会限制平台对用户行为轨迹的追踪,这不仅对Facebook不利,对亚马逊、谷歌,以及中国公司开展欧洲业务同样不利。

营收结构太单一,在政策监管收紧趋势下受到的冲击就会被放大。Facebook对第三方开发者调取用户数据的规则过于宽松,“后门”漏洞风险大,它现在仍然可以靠在线广告躺着赚钱,但受到的阻碍会变大。之前FaceSet数据显示,亚马逊是2017财年全球公司研发投入最高的公司,投入了161亿美元;Facebook排在第13位,59亿美元,似乎与它的市值不匹配。

话说回来,对数据的态度多少能反映一家公司的文化与公司创始人的思维方式。还记得去年马斯克与扎克伯格因对待“AI威胁论”的分歧而互相指摘吗?马斯克认为把数据都给机器学,对AI放任,会毁灭人类;但扎克伯格嘲笑他为“摇头族”,小扎的态度更激进一些,唯技术论。

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更偏向马斯克一方。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大屏手机为什么唯独在中国等东亚国家普遍受欢迎?我觉得可能是中国人每天看手机的时间远多于看其他任何一个事物的时间,所以需要一个更大的屏幕。这样看,究竟人是手机的主人,还是被手机“奴役”了呢?况且手机还不是AI呢。

以及

爽读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www.scitycase.com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60195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