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快速注册

区块链算什么?他们正在做中国最神秘、最高精尖的事情!

作者:品途商业评论 时间:2018/03/28 阅读:6006
2018年3月23日,国科嘉和基金2017年度合伙人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高度聚焦国科嘉和基金在中国科学院科研 […]

2018年3月23日,国科嘉和基金2017年度合伙人大会在京召开。本次大会高度聚焦国科嘉和基金在中国科学院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领域和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投资布局,邀请了中科院内著名专家学者分享该领域的前沿资讯,国科嘉和被投企业的企业家们也热烈探讨了行业发展热点和创业心得。

会议上,国科嘉和执行董事丁润强、国科量子CEO戚巍博士、赛科康仑林晓博士,中科飞测陈鲁博士、慧拓智能机曹东璞博士、中科海钠唐堃博士和苏纳光电有限公司CEO黄寓洋博士,以《中科院科学企业家专场》为话题,进行了科学家创业的深度讨论。

以下是圆桌讨论实录,由品途商业评论(ID: pintu360)精编整理(有删减):

丁润强:我是国科嘉和基金执行董事丁润强,平时负责国科嘉和基金硬件以及硬科技的一线投资以及中科院院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投资相关项目的投资。习近平总书记今年“两会”期间在参加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国科嘉和基金一直积极布局科技创新领域,今天中科院科学家企业专场的企业家都是“博士”,是国家稀缺人才,也是将尖端科技技术进行成果转移转化的排头兵。非常高兴请到年轻的科学家企业家们,来分享他们从科学家转为企业家的过程。先请几位CEO给大家介绍一下他们自己以及所在的公司。

展开剩余92%

戚巍博士:简单介绍一下,目前量子通信在实用阶段是量子保密通信,主要是量子密码的应用,国科量子网络就是由国科控股联合潘建伟院士团队共同成立的,国科控股和国科嘉和去年帮了我们很多忙。国科量子主要任务就是提供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我们的理想是想用5到10年的时间建设一个覆盖全区星地一体的量子密钥的网络体系,而且它的密钥是安全的、方便的,就像水和电一样,我们公众,每个人可以很方便获得保密安全的服务。

林晓博士:我来自中科院过程所,赛科康仑是由中科院过程所发明团队和国科嘉和基金组成的股东结构,以发明团队为主,是典型的科学院公司结构。公司主要针对环保领域,但和市面上大部分环保公司不一样的是。我们对合作企业进行主工艺的改造,希望从源头上做到减排,目标是消灭环保需求,让客户不需要做更多环保的事情。我们还会做一些资源化的处理,比如废弃物回收再变成产品,让企业从要花钱处理的环保尽量从中获得收益或者少花钱,所以我们针对的行业主要是化工、钢铁这样的基础行业以及新能源汽车、电池这些新兴行业。我们希望把研究所的成果通过赛科康仑这个平台,在国科嘉和基金的帮助下向更多产业进军。

陈鲁博士:我是深圳中科飞测的陈鲁,我是从美国回来之后第一站到中科院微电子所,离开微电子所后在深圳成立公司。我们公司做的是集成电路产业与工业物联网产业交叉的一个方向,是集成电路所用到检测的设备,以高精度测量的工具为主。我们业务也覆盖到所有高端自动化生产里面所用到检测的设备以及质量控制的解决方案。公司成立三年多左右的时间,我们已经销售到国内中芯国际,长电、华天这样国内领先或者全球领先的集成电路和先进封装的企业里面去了。

唐堃博士:我来自中科海钠,我们技术团队来自于中科院物理所,我们公司产品是新型的储能体系叫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的定位是替代目前主流铅酸电池环保有问题的一个低端电池。它的成本低于目前的锂电池,可以作为锂电池的一个补充。我们公司去年成立,国科嘉和基金是领投方。

曹东璞博士:我们主要开发平行驾驶系统。慧拓智能是青岛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孵化的公司,中科院自动化所和青岛市政府共建的青岛智能技术产业研究院。3月18号我们在中国智能车测试中心我们发布了第三代平行驾驶技术产品。

黄寓洋:我来自苏州苏纳光电,我们的技术和团队来源于中科院的苏州纳米所,公司也在苏州,产品主要是面对光纤通信,激光传感光探测器的芯片,在光通信和光传感产业链最前端。我们做的是一个光电的芯片,相对来讲对设备的要求没有像集成电路那么高,对我们来讲几千万的投资就可以有一个比较好的设施,我们是国内首个率先实现面向下一代100G通信的25G光探测芯片的一个公司。

量子保密在科研上、在产业链的完善、产品的应用上,中国都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丁润强:量子通信这四个字我相信可能很多人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一起很多人都不懂到底是什么。平时只能在CCTV《新闻联播》能够看到“量子通信”一些话题。我想问问戚巍总,如何把这样高精尖的技术变成产业化、商业化,走进寻常百姓家?

戚巍:提到量子通信大家都觉得是高大上,实际上这个领域是物理学,陈宇翱教授也介绍100年前量子力学推动产生的领域实际上是跨界的,物理学家开始和信息领域、计算机领域、密码领域交叉融合。我们工信部专门成立的量子通信的特设任务组里面第一件事就是规范术语。量子通信是英文翻译过来,准确讲目前产生的量子密码,量子保密通信,我们做的是这项业务。

这项业务从走出实验室来说,在过去20年科研上取得很多进步,在产业化上2006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当时潘建伟院士团队里实现了百公里光纤的传输,在光纤上实现百公里的密钥的传递,这个就可以借用现在的通信网络实现密钥的传输,这项技术意味着它能够真正的走出实验室,走向实用。

站在用户的角度,量子密码需要借助某种介质使用,就需要依靠网络,在地面上可能就需要光纤,跨海可能需要卫星,我们公司就是提供这样的基础设施。在国家发改委的支持下,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给我们正式立项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这么一个国家级的重大项目,就是支持我们在量子的京沪干线基础上,建设更大范围的、让用户更加便利的这么一个密码网络。

另外我们公司还承担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做应用。因为最早量子密码出来之后,主要做的是保密机,是一种局端的设备,放在机房、运营商或者客户的机房里面。但我们每个人想用怎么办?最简单的,有没有一些APP,有没有支持的终端?最近我们和一些行业里重要的合作伙伴正面向移动应用,开发一些适应2C或者特殊行业使用的东西,让量子通信不再成为一种高大上的概念。所以通过这些努力我们可以很自豪的说量子保密通信不仅在科研上是引领的,在产业链的完善、产品方面我们中国也是走在世界前列的。

我们现在习惯新常态,经济专家一讲增长5%、6%,但是有一个领域每年以40%的速度在增长,就是数据流量,这么大的数据增长量对安全的需求实际上非常大,安全80%来自于密码,量子保密通信提供了一种,理论上唯一证明的绝对安全的密码体系,所以我们很看好。

丁润强:是不是可以想成量子通信未来会变成特殊的运营商服务一样,为已有的通信运营商提供额外的更安全的传输服务?

戚巍博士:就是这样一种量子密钥的运营服务,这次国家给我们骨干网上也相当于给我们一个密钥运营的牌照。

这个市场发展太快了,不赶超就会错过

丁润强:中科院微电子所叶所提到“集成电路产业”在两会报告中排第一,但中国在传统核心器件方面还有很多的缺失。集成电路产业是国家大力发展、重点投入,用举国之力扶持的重要产业,国科嘉和基金投资了以陈鲁博士和黄寓洋博士为代表的优秀创业企业,想问问两位博士,你们有核心技术,在做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有哪些机遇和挑战?

陈鲁博士:纵看过去几十年微电子行业或者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从机遇上来说,当下是我们这一代人这辈子最好的机会。和一些业内人士聊的时候,有人说这个时候你企业做不好就是犯罪了。我们相信这个方向未来十年二十年会持续发展,国家对这方面的支持也会持续更长时间,但眼前的市场是第一拨市场。换句话说,这个行业有一种站位的问题,如果我们没有抓住第一拨,等三年五年再做,那时候可能市场很好,但是已经会有一些领先者或者是卡完位的老大、老二了。

在国内类似的企业当中,我们在技术上面有很明显的领先优势。一方面来自于中科院的团队,一方面也是从国外带回来的一些经验。这些技术如何转化成为市场的领先产品,其实还是需要很多工作要做的。我们做的是设备,设备有很多应用开发的工作,和客户一起深度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这个周期会比较长,需要花一定时间才能从技术迈到实际产品中去。

这几年我们产品被国内很多客户接受,今年初我们公司开会也说今年可能是两倍、三倍产值的增长。但我认为,看市场应该想的5倍或者是后面加一个零才对,因为这个市场发展非常快,我们不赶超可能就会错过。所以这方面会思考很多,如何把我们周期缩短,这个里面也离不开客户的支持和客户深度的合作。

在服务上,我们要做到对客户的需求和对客户售后支持的响应速度肯定要最快,这是及格线。对客户的需求也要有一定的创新性、引导性。客户的需求拿到我们这里要马上变成实际的东西,这个需要技术团队有一定转化能力,不仅仅是考虑技术,而是考虑如何应用起来,如何找到那个技术的捷径做好。我们抓到可能不只是客户一年两年眼下的需求,客户能够把他的长期需求告诉我们,我们提前准备好,这也是很重要的一点。

黄寓洋博士:我觉得最大的一点就是现在市场的机遇很好。到这个时代正赶上一拨信息化、智能化的浪潮,任何一个行业信息化的建设都是如火如荼,热火朝天,对我们整个产业链来说带来了非常大的需求和机会。有需求就有供给,在光电芯片行业,我们现在做的传感器、探测器芯片行业,国产率只10%,90%的芯片都依赖于进口,这是非常大的机会。苏纳光电25G探测器芯片是国内首先实现的产品,之前国内所有的芯片完全依赖于美国的两家企业的进口。我们现在还是替代者,但我相信通过五年十年坚持的努力,我们希望做到一个创新者、引领者,这是第一个机遇。

第二个机遇就是正在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今年我们参与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光电子领域指南的编写,这是国家层面的一个项目,是以前科技部863、973项目的延续,作为初创型新兴科技企业苏纳光电很高兴能有机会参与到这些项目里面去。因为现在集成电路基金更多是投资在微电子领域,我相信迟早有一天会往光电子这块继续的渗透,这是我认为的两个机遇。

再说两个挑战吧。第一个,我们面临着市场上其他企业的直接竞争,这个是回避不了的。因为现在芯片的市场很火爆,投资也很活跃,我们可以看到不断有新兴的企业加入进来,包括原来做LED龙头的企业也在加入进来,这个对国家是一个好事。

第二个是对于人才的渴求。苏纳光电也在加大对人才的储备,从我们比较熟悉的科学院、清华这些高校加大人才选拔力度。我们作为研发人员,在技术上是比较领先,但是工程化方面有比较明显的弱点,在这一块也要加强。现在我们公司也在投资方国科嘉和的帮助下成立了一个比较大的股权员工持股平台,也出台了相应的股权激励计划,希望更多吸引到更多人才加盟公司。

在中国产能产量世界第一利润占比却不足的传统行业里,转型是关键

丁润强:对于环保产业来说,2018年两个重要变化:一是生态文明入宪,二是组建生态环境部。对环保工作的部署是和精准扶贫、防范风险这三大攻坚战放在一起阐述。我想问一下赛科康仑的林晓博士,环保领域的创业面临了哪些挑战?

林晓博士:我和今天其他嘉宾面临的行业有点不一样,大家可能在争取赶超,但是我服务的行业比如有色行业已经连续15年全世界第一,他们更关心的是如何提质。比如钨是国家的战略金属,中国的钨产能占全世界将近70%,但是中国所有钨的上市公司的总利润加起来不如国外一家公司利润的三分之一高,而那家公司所有产品都是中国供的。中国钢铁的产能是全世界最大的,但价格也是被人家控制。我们接触的行业客户产能产量都是全世界第一,但是对行业的控制力可能是世界最弱的。能不能控制这个行业是我们比较关心的问题。赛科康仑和鞍钢成立了一个新的环保公司,是在鞍钢整个央企历史上第一个不是50亿以上的子公司,成立这个公司不仅仅解决一个环保问题,在更高的层次上我们从产业链思考帮助客户去做一个转型。

我们的业务还覆盖了新能源行业,因为有色金属做新能源汽车,包括电池行业,我们现在做电池回收,也是有色行业。赛科康仑这个公司已经运营了七年了,公司在行业占80%的份额,某种意义上有一定的定价权,自己的资金足够运转。我们在通过自己的经验从科技层面和客户做更多的互动,也包括做这个行业的国标。赛科面临的这个行业不管是钢铁、环保还是有色,中国无论是科研实力、人员数量、行业产能都是世界第一,但是从利润分配上,全世界整个的产业格局我们利润占比不到十分之一。这个也是我们希望和国科嘉和一块想解决的问题,了解行业、服务行业、支撑行业转型发展。

钠电池,作为未来和锂电池一决高低的材料,实现中国的领跑

丁润强:电动车这两年的普及和发展很大,但电动车里面的电池的锂其实资源很有限,所以在不断寻找更加可持续、可替代且可回收的清洁电池资源。中科院物理所的钠电池其实在全球是很领先的,那么钠电池作为未来可能和锂一决高低的新型材料,我想问一下中科海钠的唐堃博士,你们在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到底牛在什么地方?

唐堃:随着电动车包括各种的智能设备\整个电气化的进行,人类对电池的需求是越来越大的。但地球上的锂资源非常有限,现在地球上的锂资源全都换成电动车大概能够支持现在所有车总量的一半,所以这个理论上是不可行的。此外锂资源的分布也非常有局限,有70%的资源在南美。锂价涨,涨了之后产能短时间也跟不上。

相同族素的钠具有相同的变化学性质,大概能源密度缩小一点。但仅仅把锂的成本降下来对整个动力电池价格影响是不大的。物理所的专利是替代目前锂电池里面用的更贵的钴和镍,这个钴70万元/吨,镍大概10几万元/吨,碳酸磷16万元/吨,而换成同样的碳酸钠大概4000元/吨,整个材料成本下降非常大,所以中科海钠的市场是在一个具体的细分定位市场,钠电池是非常有机会进入市场。

以低速电动车市场为例,在大功能储能领域我们具有极强的竞争潜力。低速电动车大部分使用的都是铅酸电池,锂电池没有客户消费,因为这个成本价格是非常敏感的,钠电池是非常有机会进入这个市场,2017年《低速电动车国标》草案要求单位电池容量不低于70Wh/kg,这个等于在理论上断绝了铅酸电池在低速电动车应用的可能性,但钠离子电池可以满足这个要求,而钠离子电池成本是低于锂电池的。 大家不要小看这个市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非常火,去年的销售额应该100多亿到200亿,但是全国最大的铅酸电池,半年的销售额已经150亿了,所以说传统铅酸电池的市场非常大。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一个细分市场,已经是相当大的一块蛋糕。

我们物理所做这个事情有什么优势?与锂电池不同,锂电池的专利都是在美国,中国材料是世界第一的产能,但卖到美国要交巨额的专利费,而在国内卖就不需要。钠电池可以实现中国的领跑(锂电池是跟跑),我们核心的专利都来自我们物理所,而且在会有竞争力的美国、日本、韩国、德国都进行了保护,这是我们很大的优势。另外,物理所进行产业化比较早,我们这个团队相对还是比较有经验,我们希望在国科嘉和的帮助下中科海钠能够成为一个国际钠电池的先行者。

慧拓智能推出第三代平行驾驶系统,远程接管无人车上路比美国提前两个星期

丁润强:奔驰车高速失控,无人驾驶再次成为大众热点。我想问一下曹东璞博士,慧拓智能所做的平行驾驶,是如何解决无人驾驶的难题的?

曹东璞博士:慧拓智能整体的思路是在自动驾驶行业整个共同进步的基础上,体现自己的技术特点。慧拓智能这边的技术特点有三个:

第一,我们的技术理念。平行驾驶这个理论体系还有技术框架我们认为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王飞跃教授二十多年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做技术和产品是两回事,所以过去两年我们主要把这个技术框架分解了,分解成子系统和子技术,然后逐步的落地产业化,逐步集成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平行驾驶的系统。

第二,我们的学术积累大概有差不多25年,但这个特点其实有的时候从真正产业化来说,不是一个优点。我们也很快意识到这个问题,如何把学术转化为专利、技术和产品,我们思考了许多,逐步在完善这块。

第三,人才。我们聚集了在自动驾驶和平行驾驶领域,包括车联网这块的十几个顶尖学者。无人驾驶顶尖的人才非常稀缺,现培养都来不及,怎么培养都要三到五年,等到三到五年下一个风口就起来了。

3月18日我们在常熟中国智能车中心发布了第三代平行驾驶系统。2月美国加州道路测试推出一个新规,就是规定无人车上路车里可以没有驾驶员,但是你的远程必须有一个远程操作员,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远程接管。4月2号开始美国的无人车在加州上路,所以我们在中国比美国这块提早了两个星期。

慧拓智能已拥有的客户资源也是一个优势。在汽车行业有两个战略合作伙伴,第一个是东风,做平行无人物流商用车量产。另一个客户不让提,是矿山机械的一个龙头企业,另外两个战略合作也在谈。所以慧拓从技术上,客户这块还是有自己很明显的优势。

从科学家转身到企业家:咬定目标、坚持进入市场、大舍才有大得

丁润强:我想能不能请六位博士每个人用一两句话分享一下,你们从科学家到企业家最大的心得体会是什么?

戚巍:基础学科更多像牛顿讲的沙滩上捡贝壳,自由探索。到企业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要关注三张表,目标驱动,咬定目标,执行下去。

林晓:我从原来研究开始就是面向应用的研究,我认为科研人员变成企业家这个过程等同于自己研究的技术变成能够供生产,产生效益的技术。当你做的技术能够面向生产应用,那你的研发人员就有产业的目标和背景了。

陈鲁:我觉得有亮点,一个是要学习,确实要不断地学习,把自己当成一个小学生从头开始学很多东西,要有这样开放的心态。另外一个,我觉得可能还是要在学习同时要享受这个过程。

唐堃:首先要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有产业基金,有国家推动创新。然后我们团队一直说的一句话,经验之谈,好文章不代表好技术,好技术不代表好产品,好产品不代表好市场。我们虽然坚持技术驱动,但是我们还是要进入市场。

曹东璞:做公司比做学问,读博士复杂的多,本身就是很大的学问,而且很复杂的,牵扯到的面特别广。我和王戈总还有润强这边一直讨论的,需要从战略上加强和弥补。战略的不是资金的问题,而是资源。所以我们想通过资本的引入,尽量把战略这块引入进来。

黄寓洋:我自己作为科研人员的创业者,我觉得最重要就是舍得。有舍才有得,有小舍才有大得。我放弃的可能是纳米所这个国家科研机构稳定的工作,多年的积累还有职务,但是得到的是我们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到我们公司的实业创业,能够真正带领我们团队践行我的母校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的愿景的机会,所以这条路我会坚持走下去。

丁润强:“创新驱动是国策” ,不走创新驱动的道路,新旧动能不能够顺利转换,中国就不可能真正强大起来。强起来要靠创新,创新要靠人才。年轻的科学企业家们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从科院研所走出来,将技术产品化、市场化,正是顺应国家大势,实现科技强国梦。最后用本次大会的主题结束今天的论坛,“中流奋楫守初心、科技聚力创未来”,谢谢大家!



标签: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www.scitycase.com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60195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