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快速注册

阿里对饿了么说:入我觳中,有你的新世界

作者:夸克点评 时间:2018/04/03 阅读:5854
王如晨/文 饿了么整体入阿里縠中,不算新闻。这并非因为前段已有传闻。在我们看来,新零售趋势下,双方本就存在深度 […]

王如晨/文

饿了么整体入阿里縠中,不算新闻。这并非因为前段已有传闻。在我们看来,新零售趋势下,双方本就存在深度整合空间。而形势越来越紧迫。

不过,站在2018年Q2,这一整合案,仍有更多丰富的解读价值。

为何非以时限来定?不妨将视线拉回到一年半前。2016年秋天的阿里云栖大会上,马云首度提出新零售、新制造、新技术、新金融、新能源,也即“五新”;2017年开春,在与百联集团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时,马云与逍遥子明确表示,2017年是新零售元年。

而今,一年多过去,一切似乎已从混沌走向清晰,到了值得总结几句的时刻。

这里,夸克并不想局限于饿了么整合案一角(外界已谈很多了哈哈)。在我们看来,资本动作虽然壮观,但这一案例背后,释放着更多信号:

一、它标志着,阿里集团新零售商业版图趋于完整,已从过去侧重电商形态走向兼容高度碎片化、即时性、在地化的大规模社会化服务形态,并会朝纵深、集约、平台型维度进一步拓展。

展开剩余93%

阿里的数据、技术、支付、入口、流量以及平台经济等诸多要素协同的生态价值进一步凸显;

二、新零售战略已从概念宣导、市场教育、“点、线”为主的样板工程塑造,过渡到以“面”为主的拓展周期,并朝着更大、更多维、更有机、更稳健、抗风险能力更强,同时也更具社会化协作精神的生态组织与经济体过渡。

它也是中国新旧经济融合进程深化的信号;

三、它标志着整个阿里集团业务架构、组织管理、公司治理结构已迈向一个新的台阶。

阿里的组织管理、文化自信再度提升;

四、面对资本市场,阿里集团的故事,已从2016、2017年略显迎合的姿态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叙事阶段。

阿里的投资价值有望得到进一步挖掘。

逐一来说。

➤第一点,也就是阿里新零售业务版图趋于完整,其实不用解释。过去它侧重实物形态的电商,围绕它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基础设施服务体系(技术、物流、支付),并沉淀下海量的数据。但O2O领域没有展示出与自身影响力匹配的市场地位。独立布局的口碑等,声量不错,模式生动,但整体规模不及竞对。饿了么能在高频的到家(也包括商务场所)服务层面补充阿里的短板,并与口碑等业务形成互补。

当然,有一点需要强调,就是饿了么不止是一个“到家”的入口,它还有基础设施,尤其众包式的蜂鸟物流。就是说,它也是一个开放平台。在不久前一篇文章中,夸克点评认为,物流其实才是饿了么估值核心。这种基础设施融入阿里,将会产生远比入口价值更大的综合效应。而夸克也曾接着判断,随着饿了么融入阿里,它或许将分拆,入口与口碑融合,蜂鸟部或将独立,并与盒马以及菜鸟等诸多物流要素形成更多解决方案,服务于阿里从实物到社会化服务的整个业务版图,覆盖了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等诸多消费场景。

在逍遥子最新公开信中,他确实也公布了类似的思路。当然,这不是说夸克有先见,而是说,这是一种水到渠成的形态演变。

此外,在夸克眼中,饿了么当然还不止这些。它其实也会在局部激活、放大阿里的入口、品类、流量、数据以及基础设施(技术、物流、支付)的价值。更有人才、组织体系、品牌影响力的背书与支撑,这一层面很容易被忽略。

如此,看上去95亿美元的代价,考虑到阿里新零售拓展进程,尤其时间、空间、团队,当然也有用户、技术、数据等方面,其实并不算高。

➤关于第二点,我们重点关注阿里新零售的路径选择。

应该说,经过不到一年宣导,“新零售”概念去年年中就已深入人心。去年下半年,几乎成了整个商业社会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不提“新零售”似乎就落伍的样子。

路径选择上,此前阿里“新零售”停留在“点”的布局上。早期有线上线下融合的实体店,也有商超探索,更有投资银泰后的创新案例,后来多起并购、投资,尤其三江、苏宁之后,基本覆盖了大的业态,并且也有垂直领域的拓展。

但整体来说,2017年开春之时,阿里的这种“点”的布局虽多,但并没给外界留下太多深刻印象,除了一些资本运作暴力。但到了夏天,阿里的探索像是突然引爆,密集而富有成效,尤其是盒马的正式亮相,给外界一种震撼。在随后业态上的梳理,当然也包括其他并购,很快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纵队模式,也即官方说的所谓“8支纵队”:

1、天猫及线下一体化品牌店;

2、与银泰打造的百货大军;

3、与苏宁合作的数码电器大军;

4、以盒马和以大润发为代表的、融合猫超的食品快消;

5、口碑;

6、村淘;

7、智慧小店;

8、以居然之家为代表的家居场景。

而随着饿了么的整合,它将与口碑整合,形成比口碑更大的到店到家服务。

你能看到,跟2017年上半年以前相比,这种布局,不但填补了阿里部分品类弱势,每支纵队背后其实都是一条完整价值链,从入口到基础设施到上游的供应链体系全覆盖。记得4年前,阿里IPO前曾努力强调过垂直化布局,但那时更多还是自身平台内部拓展,那种商业逻辑很难走通。如今,阿里已走出自身平台藩篱,你能看到每支纵队,其实也是一种开放的平台模式。

而让夸克更为关注的是,每支纵队,并不是割裂的或并行的关系,它们背后的支撑体系,有着平台化、集约化、高度协同的特征。那就是技术、物流、支付体系,当然更有新能源的代表“大数据”。这里的“技术”指的是基础设施,它不是单一的形态,其实也渗透了物流、支付、数据的背后。

这种基础设施,当然,还有更多阿里集团与之相匹配的业务架构、组织管理变革、团队等,为上述“点、线”为主的样板工程塑造,在背后形成了支撑体系,推动它们走向生态协同下的“面”的服务。

关于“点、线、面”,这里补充几句。其实它出自阿里前参谋长、现湖畔大学教育长曾鸣的“点线面体”定位模型的前三个环节。当然,如果你想了解更深,建议你读读俄国瓦西里·康定斯基的两本艺术哲学著作,即《论点线面》与《论艺术里的精神》。它能给我们更多启发。

夸克理解的“点”,就是个别的产品、功能、形态或技能,它常常体现为单点突破能力;“线”是几项单一能力关联起来形成价值链,能发挥综效,尤其具有垂直纵深的服务,抗风险能力增强,但缺乏生态思维。所谓“面”:就是点线之间有了更多维的组合,且彼此互相强化,非常类似凯文凯利《失控》描述的强大网络效应,甚至有一部分自组织的能力。

“面”体现了一个组织在底层所具有的平台化、集约化、协同化能力。

其实这些定义中间有许多模糊地带,所谓8支纵队也只是形象的描述,每只纵队之间都不可能割裂开来,并没有那么多清晰的分割。是的,一个真正具有生态价值的组织,是无法通过业务架构完整区隔开内部关系的,企业战略落地、运营与管理的种种实践,其实都只是许多路径之一。

不过,既然文章下面我们说阿里正从“点、线”过渡到“面”,正朝“体”迈进,确实也表明了我们对它的价值判断。老实说,本土企业群里,包括互联网企业,没有几家真正达到“面”的阶段,更多还是“点、线”的阶段。

阿里的平台型特征,让它很早就沉淀“面”的拓展能力。在我们看来,它的新零售之所以走在许多同行面前,其实与它早期的商业模式紧密相关。这一点,也是我们多次强调过的生态的有机性。“点线面”不是孤立发展起来的,而是企业早期商业模式、愿景、基金促成的结果。你可能会说,阿里许多布局是通过收购而来,有异构的部分,但要看到,阿里的收购案,基本都是围绕核心业务进行的战略投资,而不是充满短期功利用心的财务投资,更不是那种炒作资本市场的风格。这就决定了,虽然收购案频频,但它没有脱离自身的主航道,仍还是聚焦的形态。这一点,它非常类似谷歌。后者自2004年以来落实了大小140多起并购,主要就是围绕基础搜索、人工智能、数字广告、开放生态而展开,这与谷歌的定位确实非常吻合。多年来,它能维持这这种地位,有它的“点线面”的生成逻辑。

当然,曾鸣提出是“点线面体”,还有“体”。我们认为,真正达到“体”的阶段的企业,凤毛麟角。你能看到,我们描述阿里新零售布局时,认为它正在朝“体”的形态迈进,就是说,它也没有真正到达这个阶段。

“体”。它是由许多“点线面”组成的一套生态系统。它具有多维、自足自洽、自组织、敏捷、灵巧、有机化的能力,它比只呈现为“点线面”的组织具有整合更大范畴资源、更稳健、更适应波动与不确定性的特征,抗风险能力也更强。实际上,它与我们之前强调的充满社会化协作精神的生态组织与“经济体”相近。这类组织或企业,参与竞争或提供服务,不是仅靠单一环节,每个单元其实都带有全息化的风格,它们彼此共生。

阿里虽然之前提出过所谓“经济体”,那更多还是侧重规模与影响力,只是夸克眼中的“体”的关键表征。但是我们认为,在中国乃至全球诸多互联网企业中,阿里是少见的已经具有“体”形态的商业组织。之前我们分析过阿里“五新”,曾经给出这样的观点:它们其实也都是五种基础设施,它们之间目前还处于独立状态,但未来根本无法切割,真正的所谓供应侧变革、新零售革命,其实建立在多种基础设施充分链接、高度协同的基础上。

从点到线到面再到体的过渡,阿里新零售乃至五新战略,展示了中国新旧经济融合的历程。这也是中国现代企业、商业组织形态重塑的过程。

➤关于第三点,其实也是非常关键的一点。过去一年多,很多人只是关注阿里在新零售业态上的布局,而没有或者有些漠视了阿里集团为之匹配的许多组织体系的变革。

这一周期,阿里集团的业务架构、组织管理、公司治理结构、人事调整,非常密集。老实说,过去我们喜欢看跨国公司的所谓“战略”,好像一次性变革就能解决几十年的问题,商学院的书里,有许多看上去一劳永逸的案例。比如《基业长青》、《执行》等就描绘了许多案例。但遗憾的是,它描绘的大部分企业早已日暮西山,有的甚至已消失。

阿里这一年多的高频调整,也包括最近的人事变化,显示出中国当代企业尤其是新旧经济转换周期的企业,已经成为全球管理学富有远见的创新案例。只是很多方面还没有来得及总结。但多年之后一定会沉淀为其他区域市场效仿的案例。这点夸克深有信心。

记得去年双11结束之后,我特意问了逍遥子,围绕新零售乃至五新战略,是否还会有所谓的组织架构调整,他说这种调整都是匹配业务的行动,没有哪种架构事先规划而定,阿里的发展过程里,遇到太多问题,而阿里人就是擅长“在发展中解决问题”。

我个人认为,一年多来,阿里的自信,既体现在战略、模式层面,也体现在组织与管理、团队、激烈以及文化方面。

➤第四点,阿里的资本市场故事逻辑越来越清晰。

相信很多人容易忽视这一逻辑。我记得,2017年,阿里投资者大会上,逍遥子与CFO武卫用简洁的形式讲了阿里投资价值。有一个等式就是:“阿里巴巴=谷歌+亚马逊+Facebook”。

这是一种简洁的描述方式,有利于投资者形象地对标,观察阿里,体会它的成长性与投资价值。它更多体现在数据维度的优势。确实,阿里是全球罕见的维度丰富的企业。

但是,这个描述虽然简洁,甚至也好玩,却并不能真正反映其成长性。因为它毕竟是一家技术与数据驱动的商业组织,归约到数据与技术层面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它的主要服务形态。

一年多来,阿里的新零售故事逻辑,从最初提出遭遇强烈质疑甚至上纲上线的批判,到2017年年中被普遍接受,再到去年下半年成为业内人士言必称的词汇,这个逻辑建立在它上述艰苦的探索之中。

夸克认为,当阿里的新零售从点到线到面,再朝体过渡的进程中,它已经非常自然地对外展示了成长性,这种故事逻辑不是刻意撰写,也不是包装,而是探索出来的。老实说比“1等于3”要自然得多。我们看到,过去一年,阿里股价、市值的提升非常壮观,固然有大势与行业板块烘托,但归根结底还是阿里新零售在微观层面的探索,有了成效,已被资本市场接受、认同。

可以这么说,面对资本市场,阿里集团的新故事,已从2016、2017年略显迎合的姿态走向一个独立自主的叙事阶段。这里之所以用“独立自主的叙事”,就是着眼于它在新零售领域独立探索的价值。当然,这么说,并不意味着,阿里接下来的股价就一定很牛逼,只是想说,获得多重自信的阿里,应该不会出现过山车一样的波动。

插播一句,很多人老是对比阿里与腾讯等企业的新零售路径、方式。其实在我们看来,两家公司的路径都有可取之处。阿里的投资风格,虽然显得有些强势,但不要忽视这个周期新零售探索的决策、组织、效率保障问题,如果只是松散的合作,很多战略合作很难在微观的数据、技术等层面做到开放、共享、协同。腾讯的路径胜在链接力,胜在快速覆盖,但它在单一业态探索上,几乎难以做到精耕。它与许多伙伴的合作,价值链并不长。很多时候,腾讯给人一种脏活苦活留给别人、自己更像一种寄生的模式。当然我们这不是否定链接的价值,毕竟腾讯也有诸多资源。只是说,这个周期,阿里们比它更具落地精神,更愿下到具体行业、企业的深处,真正将服务落地。

当然,阿里新零售“点线面体”的探索,虽然获得了这个阶段的优势,但也谈不上成功。这不仅因为新零售没有固定的形态,还要考虑到,饿了么完全融入阿里,其实也意味着,阿里接下来将面临更多考验:

一、它当然不会放弃资本扩张,但随着饿了么全面融入阿里新零售,我们判断,未来一个周期,阿里内部新零售版图之间的开放与协同,如何搭建起更具敏捷效应的体系,将成为一大表征。同时,它对阿里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阿里要为新一轮大规模开放做准备。

主要由投资并购促成的发展路径,并不意味着阿里会走向高度管控的风格。恰恰相反,它不可能一直依靠收购落地探索。在新零售走向面、体的进程中,它会围绕技术、商业、行业、零售实践,场景开发出各种产品与解决方案,为未来走向新一轮大规模开放奠定基础,这也是新零售在本地大规模复制的过程。

三、关于竞争。

我们没有展开,但这里还是要做提醒,阿里的探索仍只是诸多路径之一。那个充满野心的美团,事实上也在围绕自身核心部分试图完成战略合拢。我确实还是相信王兴有他强大的力量。饿了么融入阿里,形式上能获得比美团生态还丰富的支撑,但短期也不要乐观地认为,在本地生活战场,就能真正挑落美团的地位。要看到,美团也在建构更加丰富的生态支撑体系。还不排除大规模涉足阿里立足的主业,即有形商品的交易。届时,它也会变得非常强大。而未来更大的挑战,还是整体趋势。夸克认为,随着5G时代的ICT基础设施逐渐渗透、升级,随着新零售乃至“五新”理念成为常识,它会经历祛魅的过程,在偌大一轮开放的周期里,阿里一定还会再度经历有如电商版图之前经历的一幕,那些垂直的竞对再度崛起。

四、外部环境正在变化,本土市场几乎每一步都是深水区的探索,波及的链条越来越长,范围越来越广,对于社会层面的影响也越来越深。而全球市场,许多方面变得非常敏感,川普针对亚马逊的批判,以及贸易保护主义里,有对新经济发展模式的某种压制。美国如此,全球其他市场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它意味着,阿里的国际化探索不可能直接照搬本土探索的案例,每一步都会充满挑战。

不过,针对这一点,夸克仍然要表明态度,那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新旧经济的融合进程,中国在许多方面已经领先,不仅体现在形态变化,更是有着思想理念的革新。你对比一下中美国家领导人对于互联网乃至整个ICT的价值判断,就能明白许多。



标签: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www.scitycase.com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60195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