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默:并非在主机厂上游兜售技术,而是立足下游,做卡车运输业的智能服务商

抽言:图森未来为何剑走偏锋选择步入自动驾驶卡车领域?又为何没有选择以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的身份站在主机厂上游,而是从B端运输服务为入口,让技术尽快商业化落地?
没有选择如火如荼的乘用车无人驾驶行业,图森未来却选择攻坚无人驾驶卡车领域,其背后迥异的商业模式值得关注。
“不夸张地说,国内所有的无人驾驶公司,商业化落地能力都无法与我们相比。因为我们并非在主机厂上游兜售技术,而是立足下游,凭借技术深入卡车运输业,降低人力成本,从而创造价值。”
图森未来联合创始人兼CEO陈默从一开始就选择了一条“离钱更近”的路。用他的话说,“我是一名实用主义者,坚信为世界创造价值就一定能赚钱。”
商机
家境优渥的陈默,14岁移民加拿大,在商人父亲的影响下,对商机有着敏锐的嗅觉。
2004年,20岁的陈默回到国创业。先后经历户外媒体,二手车交易平台“车国网”,游戏公司“深蓝科技”等三次创业。十年的历程,饱经沧桑,失败与成功,收获与喜悦,伴随着沉甸甸的经验和教训收至陈默囊中。
赶上人工智能创业风口期。2015年9月,陈默以一家新浪投资的人工智能技术公司为背书,创办了“图森互联科技公司”,商业模式是为新浪等互联网巨头提供以图像识别为主的技术服务,同年获得新浪投资的5000万元A轮融资。
一年后,陈默发现汽车是人工智能技术渗透最深,有可能是商业化落地最快的领域。“特斯拉开始利用计算机视觉研发无人驾驶技术,英伟达也发布了面向自动驾驶的Drive PX专用计算平台。前Otto CEO从谷歌离开,加入Uber去做无人驾驶卡车。”
敏锐的商业嗅觉,让他意识到,无人驾驶将成为接下来创业的蓝海,陈默决定跟上节奏抓住商机。
“图森互联科技公司”转型为“图森未来科技公司”,定位为一家致力于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计算机视觉为主的低成本、可商用自动驾驶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高速场景下的L4级别(SAE)自动驾驶卡车。
为何图森未来剑走偏锋选择步入自动驾驶卡车领域?又为何没有选择以自动驾驶技术供应商的身份站在主机厂上游,而是从运输服务为入口,让技术尽快落地?
很多人并不知道,彼时的陈默选择了一条最直接有效的商业化路线:“去吃运输业的蛋糕”。
上路
长久以来,卡车运输行业存在着致命的痛点。
长途货运驾驶环境艰苦,老司机逐渐淡出,年轻人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全球各国均存在巨大的货运卡车司机缺口。而为了尽早将货物送达指定地点,卡车司机群体中普遍存在疲劳驾驶、超速超载驾驶等现象,货运卡车成为“高速公路杀手”。
痛点即商机。在陈默眼中,采用自动驾驶系统开车,将会改变这一现状。自动驾驶系统不会疲劳,无须睡眠,物流企业可以通过拉长车辆运营时间来加快到货时间,在降低公路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同时,帮助物流企业、港口集团降低成本,而自己则可以从中获取收益。
“当技术成熟后,我们一辆自动驾驶卡车可实现每周工作七天,每天工作20小时,每辆卡车相当于2.5个人力司机,而我们只收取相当于1个人力司机的服务费,还将帮助客户节省成本、提高利润。”
陈默将客户群锁定在B端,主要面向全球物流公司、港口集团做服务,以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迅速攻占市场。
确定战略目标后,陈默开始有节奏地带领图森未来向前迈进。
第一步,扩充团队,挖掘人才。“算法有了,但是车辆工程、车辆控制这块没人,我便发动所有的猎头朋友,甚至亲自飞日本、德国去寻找人才,最终邀请到了丰田自动驾驶项目组负责人吴楠等多位顶级人才。”
第二步,寻找OEM合作,定制车辆。“经调查,全国只有陕汽和一汽有线控卡车,还都没上市,那怎么办?通过几轮合作谈判,我们与陕汽达成战略合作,陕汽配合我们定制生产车辆,我们来进行采购并商业应用。”
万事俱备,图森未来向L4级无人驾驶卡车领域进军的号角已然吹响。
经过不懈的努力,图森未来逐步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即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算法为核心,多算法交叉验证、多传感器融合的低成本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研发方向覆盖地图、感知、定位、决策、控制等全栈自动驾驶技术。
同时,其团队正在研发的队列运输技术将能够实现一列车队全程无人驾驶,通过车辆间通信,后车自动跟随前车,因紧密行驶风阻降低,可大大节省油耗成本。
2016年9月,凭借着顶尖人才助力和技术积累,图森未来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深度学习感知算法,在全球最权威最知名的无人驾驶算法评测数据集KITTI和Cityscapes上刷新10项世界纪录,随后在美国加州获得路测牌照,成为全球为数不多可在加州公共道路路测的无人驾驶企业之一。
2017年,图森未来L4级无人驾驶卡车在河北上路,成功完成世界首次100km/h时速下高速公路卡车无人驾驶测试。截至2017年底,完成超过一万公里的真实环境路测里程,并完成数百万公里的仿真环境测试。同年,在美国,设在亚利桑那州图森市的研发测试中心正式开张。随后,在曹妃甸港开始内集卡运输测试,完成港口和高速公路自动化运输技术闭环。
成果吸引资本的青睐。截至目前,图森未来已宣布完成C轮融资,加持资本数亿元。
打造样板
在L4级别无人驾驶卡车商用化领域,图森未来抢占先发优势,确立了在全球范围内的技术领先地位,并确立了高速公路、港口作为商业化落地的主要场景。
基于此,图森未来2018年开始在中美两地推进商业化进程,打造无人运输样板,为商业化落地夯实基础。
在中国,图森未来与河北曹妃甸工业区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自动驾驶卡车试验基地、自动化物流示范区。当下,有5辆无人驾驶卡车在曹妃甸港进行测试,按照规划,图森未来将在2018年底将运营车辆增加至25辆,并全面完成该港口的无人驾驶运输试点。
在美国,图森未来正在亚利桑那州的图森市和凤凰城之间,进行试点运输。“目前已有潜在客户参与进来,观察我们是否可以实现无人运输,并计算可节省的成本,以此决定未来的合作。”
随着图森未来逐渐在中美两地商业化的推进,陈默希望,图森未来能够在2019年真正迈开商业化步伐,用无人驾驶卡车技术,让传统运输行业变得智能、高效和安全。
“我们预计在2021年实现盈亏平衡,并力争上市。5年内,我希望拿下中国承运市场的10%份额。10年内,我们有信心成为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巨头,并且拿到自动化运输市场的50%以上份额。”
用陈默的话说,“经历了那么多次创业,这大概是我人生中最大的一次机会。只想全身心投入把这件事做成,因为这件事不仅仅是能够赚钱,更大的意义在于其背后的社会价值。”
成为独角兽
图森未来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世界运输服务行业的独角兽。而成长的道路曲折而漫长,眼前除了打技术和商业攻坚战外,竞争对手纷纷入局,如何快速成长和迎战是当务之急。
在卡车自动驾驶运输服务业领域,国内知名的有图森科技,而国外也仅有Waymo、Uber、Embark、戴姆勒等,即便寥寥数家,但来势汹汹。
对此,图森未来并不畏惧。
图森未来已占据先发优势并保持领先。“无论是资金实力、人才及技术能力、研发都较大多数竞争对手领先一步,另外,战略合作伙伴陕汽和投资方英伟达的加持,也带来了更多的资源。”
眼下,图森未来要做的就是加快布局速度,尽快将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并与竞争对手一同教育市场,分享全球承运市场的巨大红利。
陈默分享,之所以当初选择凭借无人驾驶技术,渗透运输行业,主要是出于规避大型竞争对手的考量。“而且我们所面临的对手,基本都是新兴的创业公司,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和实力保持领先。”
“第一,Uber、谷歌、百度等大的科技公司,一定不会放弃乘用车市场,那里是他们的主要阵地,我们不会去碰。
第二,卡车本来就是生产工具,它的使用率本来就是80%,无论有人开或者无人开,都不会影响主机厂的销量,所以卡车公司没必要自己进入运营市场,这就避开了第二道竞争。”
此外,图森未来具备资质优势。
做无人驾驶卡车商业化服务,需要获得主机厂的通信协议,以及获取路测资格,以此进行定制化开发和测试,这使得进入无人驾驶卡车行业的门槛变得相当之高,而已经从陕汽拿到协议并获得加州路测资格的图森未来,无疑更具优势。
陈默透露,“我们目前正在申请上海的测试牌照,从而更好地把握国内市场。”
图森未来规划,企业发展将分步骤进行,眼下先以打造智慧港口为目标。
“当测试港口完成试点,实现无人驾驶运输之后,我们会与大型港口基建公司以及港口集团深度合作,以建设智慧港口为目标,在国内尽可能多的港口提供运输服务。”
同时,图森未来将加大对技术投入的力度。目前,其在中美多地设有研发中心,将全力攻坚自动驾驶软件的研发。
“我们会与博世等很多Tire1在诸如转向机这些硬件层面合作,但软件都是我们自己的,因为无人驾驶每一环都扣得非常紧,一旦出现问题,我们需要立刻找到原因。”
快马加鞭奔赴未来。其技术团队正紧锣密鼓地在中美两地进行研发和测试,陈默认为图森未来目前的技术距离完全成熟还有过半的路程要走,仍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优质人才助力。
面对运输服务业万亿级的市场诱惑,陈默也算了这样一笔账,中国有500万辆货运卡车,每名司机年薪约12万元,每年即为6万亿元;美国有350万辆货运卡车,每名司机年薪约6万美元,每年所需人工成本已超过10万亿元。
面对市场的机遇期,陈默是否有足够的耐心,继续秉持稳健的战略打法带领团队走上创业之巅?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