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快速注册

2020年物联网:你需要知道的5件事

作者:小罐子 时间:2019/12/05 阅读:3757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个人和组织机构来说,利用物联网设备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2020年物 […]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个人和组织机构来说,利用物联网设备提高生产力和盈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以下是2020年物联网的5大趋势。

人类正处于自电话发明以来交互领域最具革命性的时刻之一——“物联网”(IoT)。通过连接世界上所有的东西,物联网将是互联网本身的逻辑顶点。我们已经看到它对我们的生活和商业的影响。

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其他移动设备不仅可以促使我们与他人交流,还可以跟踪我们的位置,监测我们的健康状况,了解我们的偏好,并将我们与其他设备连接起来。这种现象将影响所有企业的生产、营销和增长方式。完成如此复杂的事情需要一些深谋远虑和数据的支持。所以,你需要了解2020年物联网的五件事。利用它们,你将更容易对你的业务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1. 智慧家居设备向办公室转移

智慧家居物联网设备越来越受欢迎。到2021年,美国智慧家居的数量预计将达到家庭总数的28%。这种上升趋势部分原因是设备价格的下跌。但是,市场偏好也在改变。千禧一代喜欢家居科技。正是他们的崇拜,将促使业主将智能恒温器和安全系统整合到新房子和改造中。更不用说,智慧家居技术是环保的,它有助于节省能源成本。但是,这些好处不再是家庭独有的。企业也可以从办公自动化中受益。到2020年,将有更多的公司出于同样的原因在办公室采用这种技术。

企业主可以通过智慧照明和传感器来减少每月的电力消耗。智能视频门铃、摄像头和门锁可以让你为送货员或其他员工提供远程通道。它也让你的生意更安全。智慧恒温器通过了解员工的温度偏好和最便宜的加热和冷却时间来减少能源浪费。

2. 医疗保健物联网的增长

医疗行业是物联网的完美选择。这是一个不断增长、高度监管和依赖科技的市场。如今,许多“智慧”医院正在使用物联网设备,通过可穿戴设备和健康传感器远程监控病人。综合监控系统现在可以像“室内GPS”一样追踪病人、工作人员和设备。“这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金钱。医疗服务提供者也在使用小型的可食用设备(即(例如,“智慧药丸”)可以传输有关药物疗效的数据,从而更好地对病人的护理做出决策。

预计医疗行业将采用更多的物联网设备,以简化流程、降低成本并提高患者护理水平。增加的投资还将推动相关市场(如理疗和疗养院)采用类似的技术,以保持与医院的一体化。

3. 人工智能和物联网的结合将会加强

每年都有越来越多的物联网摄像头、设备和传感器被使用,2020年这种势头将继续稳步增长。国际数据公司的一项新的预测估计,到2025年,将有超过410亿台联网设备产生80兆字节的数据。连接设备的价值在于所有这些数据。在这种规模下,人类将不得不依靠人工智能来进行数据分析和解释。如果你不能通过连接设备来优化用户体验、节约能源或提高流程效率,那么连接设备就没有什么用。

随着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开发出相互竞争的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预计到2020年,医疗保健和卡车运输等行业将受到更多干扰。这些行业拥有庞大的基础设施和复杂的网络,并将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将它们整合到更高效的系统中。企业需要评估和审计自己的流程,以了解人工智能服务在哪些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好处。

4. 更少的联邦安全改革

由于2020年的焦点可能是控诉,国会将不会关注物联网监管。这意味着去年3月出台的《2019年物联网网络安全改进法案》可能不会成为法律。该法案旨在通过为所有政府供应商设定物联网制造标准来保障政府安全。政府希望通过设定安全标准来促使消费者市场产生连锁反应,因为其他设备制造商也采取了类似的指导方针,但该法案尚未在参议院获得通过。

不过,这并不意味着2020年不会有物联网安全行动。它可能仍然存在于国家层面。事实上,加州已经采取了行动。这个以科技为主的州在2018年底通过了SB 327,它是该国第一部物联网安全法。它要求制造商遵守特定的安全措施,比如要求消费者更改工厂设置的密码。设备制造商应该注意联邦政府在行动和制定标准上的失败,企业最明智的做法是走在潮流的前面,根据未来的法规制定自己的标准。

5. 语音激活

语音激活在2020年将继续增长,因为消费者和企业会有新的应用程序出现。最新的市场调查估计,到2023年,数字语音助手的使用人数将达到80亿。由于个别因素,2020年的需求将会激增。首先,技术正在进步。语音识别软件更加准确,现在它可以区分不同的声音,并允许多个用户使用同一设备。另一个因素是,语音识别是一个相对廉价的功能,从硬件的角度来看,制造商只需要访问或增加一个麦克风设备。因此,该技术是一个简单的附加功能,几乎所有的家庭或办公室小工具都可以具备。随着消费者越来越习惯在家中与语音助手AI互动,他们的熟悉程度将把这项技术带入工作环境。

 

 

原文作者:Varun Bhagat

本文来自翻译,如需转载,请先获取本站授权。

标签:

发表回复


copyright © www.scitycase.com all rights reserve.
京ICP备16019547号-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