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 in

Quick registration

Membership Evolution Theory of New Retail

Author:hezuo Time:2018/03/30 Read: 2449
The success of Amazon's Prime paid membership has led to major domestic e-commerce platforms following suit. What kind of membership model should be set up so that customers can buy […]

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的成功,使得国内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效仿。那要设置什么样的会员模式,才能让顾客心甘情愿的购买会员卡并坚持使用下去呢?

一、草莽的会员时代

在线下百货风头正盛的年代,拿着一张VIP银卡或金卡到百货商城去消费,似乎倍儿有面子。那时候女神的钱包里,塞满了各家商场、服装店、鞋店、美容店等各式各样的会员卡,似乎要远远多过银行卡。

但随后几年,在互联网免费模式降唯攻击下,线下哀鸿遍野,消费者直接把门店当试衣间,更别提多少人有兴趣办会员卡了。互联网重新教育了消费者,别玩虚的,省钱省时,才是硬道理。

所以各家都拼命融资、烧钱、补贴,虽然简单粗暴,但确实效果好,结果——大家都看到了。

Expand the rest94%

但这两年,互联网公司风口一转——开始玩付费会员模式了。这应该受亚马逊Prime付费会员的成功所启发,毕竟亚马逊作为世界电商领域创新的典范,他的一举一动备受国内关注和跟进。

根据其2017年财报:会员费收入为97.21亿美元,全年订单量超过50亿件,Prime会员的平均消费额为2486美元是普通会员的4.5倍,成绩斐然。

有了成功的先例,国内的电商纷纷跟进,一时付费会员大爆发。

京东推出了PLUS付费会员,苏宁推出了SUPER付费会员,网易考拉推出了考拉黑卡。新零售下的新生物种们:超级物种、每日生鲜、都推出了自己不同价位、服务政策的付费会员服务。

回到付费会员本身,美国叫——订阅模式(subion model)。

其实这个概念一点也不新鲜,我们很早就习惯了按期订阅报纸、杂志、有线电视、移动话费等这些流媒体服务。某种程度上,这些媒介信息流无法拥有,或者说是无拥有价值,按时订阅是最适宜的模式。

后来零售业把这个模式引入进来,特别是在高频的个人消费品类应用较多,例如:红酒、咖啡、甚至雪茄。

相比较传统销售模式,订阅模式对于培养顾客忠诚度,获得持续稳定的现金流,是个更好的选择。

下图为美国的SightGlass 视镜咖啡的订阅模式,可在线选择咖啡豆种类,选择消费频次,付款,并定期配送。

二、Costco和亚马逊的灯塔效应

上述的零售订阅模式,本质上还是没有逃脱卖货的范畴,真正取得了巨大成功的是——Costco好市多和亚马逊。

目前Costco付费会员和亚马逊的Prime会员,是全球最为成功的两大付费会员体系,并且对行业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和推动作用。

亚马逊推出:AWS云计算服务、电子书阅读器Kindle、Amazon Go无人商店、智能音响Echo,激发了国内一波又一波的创业和投资浪潮。

付费会员作为一个商业模式创新,属于典型的蓝海战略。

阿里巴巴首席战略官曾鸣,对此有一个非常经典有趣的解释:

商业模式的创新,本质上来说,是针对用户价值链做加减乘除,砍掉对用户无用或成本很高的价值,放大用户最在意的价值,从而从竞争市场脱颖而出。

我们先看下Costco,它的销售额在全球零商中是Top5。

目前分析Costco的文章已经很多了,但兼顾到不同的读者群体,我还是简要描述下:Costco类似于我们在国内能见到的山姆会员店,只有花钱办一张60美元的会员卡(最低级)才能入场消费。

根据其2017年财报:商品收入大概是1260亿美元,营运利润41.1亿美元,交税13.3亿美元,会员费收入28.5亿美元,企业最后总利润26.8亿美元。

企业税后利润等同于会员费,也就是说Costco只挣了会员费,没从零售中挣到钱。

所以Costco的商业模式,本质上是在经营会员,而不是在经营商品。

对Costco来说,它的目标人群是:美国中产阶层——橄榄社会阶层的腰部人群。他们通常有良好的收入,愿意为品质买单,但负有较高的税负和养娃养房的压力,有省钱的需求,有限的时间,更希望用来享受生活和有价值的事情,而不是无意义的消耗。

Costco相比较于他的竞争对手如沃尔玛,聚焦在中产人群的痛点,砍掉了大量无用的SKU、精选爆品商品,降低时间选择成本,在顾客最在意的价格和服务上,主动将销售商品的纯利润压缩至几乎为0,仅维持运营成本,售后服务上做到了退换货不设期限,无后顾之忧。

所以,Costco实际经营的是服务,它突破了我们传统的零售靠卖商品赚钱的认知,商品变成了经营的媒介,Costco通过商品和建立顾客关系。

现在我们来看下亚马逊。

众所周知,亚马逊作为一家全球最大的电商公司,理论上全球只要有网络触及的地方,它都可以销售商品。但对电商来说,物流是用户体验致命的硬伤。

在美国,由于高昂的人工费用,亚马逊超过25美元以上免运费,并且要一周才能送达,但亚马逊自己的物流2天就可以送达。

亚马逊通过对Prime会员收取99美元会员费,对他的用户群体重新做了一个分割。即对那些在意时间成本,而愿意付费的高价值用户,提供全年无限制金额的2天送达配送服务。并持续不断的打磨和优化这项服务,到现在已经发展成为了包含:音乐、电子书、云存储、视频等大量数字内容的超级服务。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两幅图来做一个说明:

常态的零售业竞争环境下,可以用一个丛林法则来简单描述。

Costco、Amazon参与的零售业竞争环境下的丛林法则。

Costco、Amazon参与的零售业竞争环境,在商品经营层上架构了一层会员服务层,将企业的经营业态,提升到一个更高纬的环境下,聚焦于会员服务,从而避开了激烈的蓝海竞争。

三、付费会员模式成功三原则

通过对Costo和亚马逊的付费会员的分析,我们可以总结为以下三原则:

1.经营会员而非经营商品

这是该模式的基石,非常重要。通常以创始人的非凡远景作为驱动力,才能持续走下去。

我们借用乔布斯的一段讲话,其深刻的导出了其中的奥妙。

然而你内心深处的真正动机是产品,不是利润。

苹果公司以前的CEO斯考利,就把优先次序完全搞颠倒了,他把赚钱变成苹果公司的唯一目的。看起来二者似乎只有微妙的差别,然而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所有事情都将变得完全不同。你雇佣什么样人,谁将获得提拔,开会时讨论什么等等,都变得完全不同。

Costco的CEO西格尔,也曾亲口对贝佐斯说:

我的策略经常体现在:每做一件事情,都应该传递公司的核心价值。人们之所以选择我们这个古怪的地方消费,就是因为我们可以给客户带来价值,我们一直在向客户传递这种价值。

就付费会员模式而言,其经营的本质是:服务用户。当一个公司从上到下所有的体系,在这个指导下运转时,才可能取得成功,然而这需要相当的商业洞察和克制。

Costco的经典热狗套餐,克制住了赚钱的冲动,25年以来从未涨价,一直保持在1.5美金,使得人们对他的信任一如起初。

亚马逊在刚推出Prime会员时,经过一算账,高昂的物流成本,将会亏得一踏糊涂。但贝佐斯还是力排众议,一意孤行,在经历过连续几年的亏损后,才取得今天的成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海底捞经营的也不是火锅,它本身是一家服务公司。以这个为经营核心,将权限下放给服务员,让他们有权给顾客免单,送菜,或给客户赠品。而不是首先考虑成本或挣钱,从而使得“海底捞,你学不会”.

2.10倍于持卡成本的价值体验

只有做到了10倍于会员费的价值体验,用户才可能毫不迟疑的为会员资格买单。

对于Costco的顾客来说,花60美元办一张会员卡,带来的是如下收益:

我们做一个简化的公式,以顾客最为感知的价格作为主要参数,由于好市多全场低价,不存在限制,所以可以理解为无限次交易数:

用户价值=(无限次交易数×交易价×交易价差)−持卡成本

亚马逊推出的Prime会员,对于哪些经常在亚马逊购物消费的人群来说,79美元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没有人想要付运费,没有人眼巴巴等一个礼拜才收收到包裹,而亚马逊给出的是:无限次的两日内送达。

亚马逊Prime会员用户价值可以简化为以下:

用户价值=(无限次交易数×运费)−持卡成本

最重要的是,公式里面的无限次交易数,越趋向于它,价值越大,持卡成本也就越趋向于零了。所以从这个我们也可以解释,付费模式下用户为什么存在报复性购买行为。

3.迭代升级的利益刺激

在心理认知上有一个常态效应,即不正常的事情,经常发生你就认为他是正常的了。低价,很快顾客会习以为常,会变成常态的东西。

我注意到一个现象:我家旁边有一个潮州牛丸餐厅,爽口弹牙的的牛肉丸,份量十足的鲜切牛肉,多份的新鲜蔬菜,一大壶酸梅汁。而这一切,两人餐只要98元。

在深圳这样一个城市,是一个非常惊喜的价格。

即便如此,开了两年后,从当初的客人满座,到最终落魄倒闭。

因为从惊喜变为常态,人们慢慢都失去新鲜感了。

而要打破常态效应,让会员续订服务,亚马逊和Coscto各自有绝招。

亚马逊则是利用自己技术和内容的优势,不断的推出各种免费的数字服务,如:

并且这些服务还在不断的迭代和优化。

而Costco最关键的是——珍宝商品的行动,不定期的售卖奢侈品。包括:10万克拉的钻石,折扣奢饰品LV、Burberry、Prada等的名牌包,并且价格相当划算。

例如:一个新秀丽的大行李箱,国内要卖大概9000人民币——而Costco只要150美元,合人民币900元。

凭着珍宝商品的持续推出,不断给会员制造惊喜,Costco的会员的续订率达到了90%。

下面可以用一幅图来说明用户体验价值的迭代升级过程:

在迈过初级阶段的体验阀值后,需要在订阅周期内,不断的迭代升级用户的体验价值,才能提高会员的留存率。

四、付费会员模式实施3策略

在《教父》中,当老教父维托·柯里昂自信满满的说到“我会给他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时,鉴于他手里握有的终极筹码,我们就知道这个事情100%要成功。

在遵从付费会员模式成功三原则的前提下,必须做到有效的实施手段,才能保证100%的成功。

我把它们归结为以下3点:

1.给出一个非买不可的理由

以亚马逊中国来说,其Prime会员1年288元,其目标用户显然是喜欢海外扫货的海淘族。大把的海淘族去日亚,美亚去淘货,但海淘的运费及关税非常让人肉疼。

鉴于很多人对海购族的认知为零,我稍微做下铺垫。

以一个价值¥ 92.25元,美亚的一个Green Toys潜水艇为例:

可以看下,配送费+关税几乎赶上商品的价格了。

那么亚马逊中国Prime会员的是如何营销的?

海淘全年无限次免邮,显然给到了海淘族一个无法拒绝的理由。

我们可以用心理认知学上的确定性效应,来解释它——人们普遍在生活中需要确定性,即使付出很高的成本。坚定的拒绝不确定性,哪怕它有再高的概率。

亚马逊中国Prime会员的全年无限次免邮,给了会员一个非常明确的心理暗示——只要你买,亚马逊100%给你免邮。

我们再看一下京东的PLUS会员,针对不同等级,会员费109—149元。

首先,京东一下子给了用户7个付费的理由,但看起来没有一个让用户无法拒绝的。

我们试着分析一下:

第一个理由:10倍京东豆,不好意思,什么是京东豆?

做为一个在京东购物将近10年的老用户,我只知道,找到我要的东西,下单付钱,等货上门,但从来没有留意过什么是京东豆。 为了避免孤例的盲区,我咨询了几个身边的朋友,但大多人不知道“什么是京东豆”。

最终我仔细查阅并了解京东豆这个虚拟币的概念,但付出的成本是:要去调动我的认知系统去学习一个新概念,和其复杂的生成及消费算法。

第二个理由:100元/月全品类券,点进去再一看,组合券,最高50元的消费1200才可以用,最低5块的券,也要105的消费才能使用。

显然,京东给了7个模糊、不确定的理由,显然没有亚马逊的一句话痛快,说服力不够。

2.设计一个无法抗拒的策略

打动用户之后,下一步关键是让用户付费,但付费转化还是存在一定阻力的。毕竟很多用户一想到给孩子买奶粉,交房租,给车加油还是有些小犹豫的。

亚马逊设计了2个策略来降低用户的决策成本:

我们看下免费体验,自动转换是怎么做的。

(1)申请免费30天试用

(2)绑定一张银行卡

(3)确定免费试用

这里的声明条款是关键,估计大多数人不会认真阅读的。

(4)试用到期后自动从卡里扣取年费

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策略,即在试用前要绑定一张银行卡,如果用户在试用到期前忘记取消免费试用,就会自动扣款,转为付费会员。

这个策略,京东PLUS几乎原样照搬过来了,但存在的一个风险是:很多用户没有留意到这个试用条款,直到发现被扣了费,才惊呼这是霸王条款。

再来看化整为零,按月付费。

美亚年费是99美元,改为月付只需要10.99美元。其实按一年整体算下来,月份成本是高于年付成本的。但对于购买频次不高的人群,还是多了一个选择项。

3.制造一个口碑相传的手段

Costco的手段是会员在购物时,可以额外带一个人,这样就有机会吸引到新用户到店去购物,一旦体验到好市多的好处,新用户很可能就直接转化为好市多的会员了。

亚马逊的手段是——共享账户,也就是你的Prime会员可以给你的朋友、家人共享。通过添加被邀请人亚马逊账号,可以让被邀请人享有同样的Prime权益。

五、思考和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付费会员模式是完全不同于常规零售的经营思维。

亚马逊在自有物流为价值切入点,贝佐斯在不知道要亏损多久的情况下,大胆的决策了以无条件无限次的次日送达服务,后面成功的圈了无数的拥趸。

好市多一开始就对非会员筑起了门槛,它相信它的会员一旦迈进好市多的门口,就再也迈不出去了。

这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设计,就是会员费,起到一个重要的调节作用。门槛太低,用户就会轻易退出;门槛太高,很难吸引到用户。

事实上亚马逊当初定了39美元,49美元两种定价,最后定下来的是79美元,就是考虑到这个因素。

目前国内京东Plus和苏宁Super是109-149元,考拉黑卡279元,每日优鲜半半年优享30元,甚至线下的银泰百货也推出了365元的365卡。

但经过试用和观察,针对会员价值主张,条件限制和模糊性太多,能真正做到“经营会员”精神的少之又少。

我们以最近高调宣传“线下第一家付费会员卡”的银泰百货为例,简单分析下:

看到这个页面我总觉得怪怪的,仔细一分析,违背了我们在前面第四部分讲的策略。

正常的付费转换策略是这样的:

看银泰的这个文案,明显是本末倒置了。

“1天1块钱”,先于用户利益主张来化解成交阻力。

“折上再9折”,带有浓浓的官方宣传的味道,感觉是不是又回到了文章开头10年前百货商场VIP卡的时代?

而这次不同的是——借新零售名义开始向用户征智商税了.

本文由 @陈文中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 Unsplash ,基于 CC0 协议



Disclaimer: This article is written by the author who has entered the Sohu account. Except for the official account of Sohu, the opinions only represent the author himself, and do not represent the position of Sohu.

Leave a Reply


copyright © www.scitycase.com all rights reserve.
Beijing ICP No. 16019547-5